贝多芬贝多芬的故事
比特小编   2023-05-29   4166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15篇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1

  "乐圣"贝多芬成名后,许多贵族拼命地想结识他。但是贝多芬性格倔强,对那些依仗权势的贵族格外鄙视。

  一次,贝多芬应一位亲王的邀请,参加一场音乐会,并将在音乐会上演奏自己的作品。音乐会在亲王的庄园里举行。那天天气十分寒冷,并且下着倾盆大雨。

  贝多芬坐在钢琴旁熟练而深情地弹奏起著名的《月光曲》。沉静幽雅的旋律在大厅里回荡,优美的乐曲使人们陶醉,大家停止了谈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似乎他们不是在风雨中听演奏,而是沐浴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中。

  这时,有一位伯爵旁若无人,忽然说起话来,声音越来越大。贝多芬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声音的干扰,他愤怒地停止了演奏,站起来高声说道:"我绝不能为这些蠢猪们演奏!"主办音乐会的亲王不但不干涉制止那位破坏全场气氛的伯爵,却大声训斥贝多芬,以亲王的威势欺压贝多芬。面对这种侮辱,贝多芬怒不可遏,对亲王说:"亲王,你成为亲王,只不过凭借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亲王有成千上万个,而我--贝多芬,却 只有一个!"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2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一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3

  贝多芬自励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会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4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5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

  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

  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6

  1770年12月16日,德国莱茵河畔的一座小城波恩,同往日一样开始了它一天的生活:选侯(有资格被选为德国皇帝的侯爵)的宫邸里乐团在举行演奏会;剧院里、贵族的沙龙里回荡着歌声;这是一座音乐空气十分浓重的城市。下层社会的人们,在圣诞节前夕,则各自为着生计奔波劳碌着。

  就在这一天,城里一位姓贝多芬的宫廷歌手家里,一个男孩子降生了。孩子很健壮,放开嗓门哭叫,似乎在向人间宣告他的到来。孩子的出生给一家人带来了喜悦,孩子的祖父路德维希慈祥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高兴地对儿子约翰说:“这孩子就用我的名字,叫路德维希吧。”

  为孙子起名的老祖父肯定没有想到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这个名字,居然会征服欧洲,征服世界,列入了世界大音乐家的行列,成为世界文化名人。

  贝多芬的祖父原为比利时人(也有为荷兰人的一种说法),20岁时来到波恩,此后就定居下来。他做过宫廷乐团的歌手,晚年当了乐团的乐长。为人豪爽,有个性,他算是贝多芬家族中出色的人物。贝多芬的父自己惨苍诠?⒗滞爬锏备枋郑?歉銎接怪?玻喜欢喝酒,每次喝醉回来便对妻子叫骂不休,弄得家里缺少和谐的气氛。贝多芬的母亲据说是出身名门,死了丈夫再嫁给约翰的。每天在贫穷与丈夫的折磨下,默默地操持家务,是个温和善良而又能干的女人。

  毕竟是个音乐世家,也许是还有些遗传基因,刚刚呀呀学语的贝多芬就喜欢听琴。每当老祖父弹奏钢琴,他不哭也不闹,全神贯注地听,成了老路德维希的小“知音”。

  好景不长,贝多芬刚刚过完3岁的生日,他的祖父因病逝世了,时为1773年12月24日。小贝多芬还不大懂得死是怎么回事,但他知道慈祥的老祖父再也不能给他买吃的,给他弹琴,象往日那样疼爱他了。直到以后许多年,他提起祖父还是充满了崇敬,身边始终保留着他的一张照片。

  祖父死后,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仅靠约翰那点菲薄的薪金,尽管贝多芬的母亲拼命节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约翰也是一个不争气的家伙,30多岁的人,没有本事却能喝酒,越穷越喝,越喝越穷。有时他也想改变一下家庭经济的窘困,除了当宫廷乐师之外,去兼任家庭音乐教师来贴补家用。因为他的任性与酗酒,主顾们往往不敢用他。

  贝多芬4岁那年,一天他父亲把他叫到身边,以少有的温和的声调对他说:“你今年4岁了,莫扎特象你这个年龄时就能弹小步舞曲,5岁开始作曲,今年才18岁已成为名音乐家,到处开演奏会,能赚很多很多的钱。”

  贝多芬怯生生地听着,一动也不敢动,他还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话,但父亲的态度很和善,已经使他很满足了。约翰有他的想法,他自己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把注押在孩子身上,想让贝多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他培养出一个神童到处演奏,钱就会源源而来。他把贝多芬当成了“摇钱树”。

  从此贝多芬被关在屋子里,学习钢琴和提琴的弹奏。约翰充当儿子的教师。他脾气暴躁又过于急于求成,每天规定的功课多得小贝多芬不能胜任,稍不如意则打骂呵责。贝多芬人坐在琴凳上,心早就跑到外面同小朋友一起玩皮球、捉迷藏去了。他恨父亲,也恨这架老式钢琴,多羡慕街上那些又跑又叫的小伙伴们啊。

  有一天小贝多芬趁父亲不在家,央求妈妈说:“妈妈,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吧。就一小会儿,回来就练琴。”

  妈妈是最能理解孩子的,她也不满意丈夫的教育方法,就叮嘱小贝多芬:“去玩一会儿吧,千万别让爸爸知道了。”

  “知道了,妈妈。”小贝多芬飞也似地跑了出去,象只出笼的小鸟一样。谁知他刚到街上就被喝得醉醺醺的父亲发现了,约翰大发脾气,揪着耳朵把他捉了回来。小贝多芬吓坏了,求助地望着妈妈。妈妈鼓足了勇气劝丈夫说:“约翰,孩子还小啊,才4岁……”

  “你懂什么!我是音乐家,我要怎么做,就得怎么做。”约翰既固执又蛮横。

  小贝多芬被迫又坐在钢琴前,眼泪一滴滴洒落在琴键上。

  邻居们也看不下去,有时也当面劝约翰别这样对待孩子。他听也不听。一次半夜喝醉了回来,竟从床上把贝多芬喊起来练琴。

  这种残酷的练琴,没有使贝多芬对音乐产生反感,形成心理上的障碍,实属幸运,这也许是贝多芬的个性独特之处。

  贝多芬8岁那年,约翰认为儿子可以为他赚钱了。他在科隆音乐学校大厅,搞了一场钢琴演奏会,标价每人1块金币。为了增加票房价值,调动听众的好奇心理,他故意在广告上把贝多芬说成6岁,以达到神童演奏的效果,1778年3月26日的科隆报纸上赫然刊登着“6岁儿童音乐演奏会”的消息。这次演奏还算成功,从此他不断地带着贝多芬四处旅行演出。贝多芬上了小学之后,稍稍摆脱了父亲的控制,在学校里他才有点自由的时间。

  童年的日子是值得留恋的,可是贝多芬的童年没有伙伴,没有童年的欢乐。他是孤独独的。他时常偷偷地站在小阁楼的窗前,望着街上的行人,小朋友们在追逐戏嬉,小贝多芬多想跟他们一样无拘无束地玩啊,跳啊。环境使他过早地成熟。一个10岁的孩子,坐在莱茵河边,对着缓缓北去的河水,想着、想着……在沉思中他忘了一切,精神恍惚。长大以后,这种沉思竟成了习惯。一生中他能够忍耐着寂寞、孤独,也许是在童年的性格中奠定了基础。没有孩子的天真,没有他撒娇弄乖的家庭条件,他只有从音乐里去寻求安慰。他爱莱茵河岸边的绿野、树上的鸟鸣、远处教堂的钟声,这些都能使他忘掉忧愁,得到慈父般的抚爱。

  莱茵河庄严地流着,它给了贝多芬以音乐的天赋,也给了他少年时代的贫困和孤独……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7

  一次,贝多芬去一家饭馆吃饭,刚坐下来就像弹琴一样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来。店里的人都感到奇怪,纷纷围过来看。过了好一会儿,贝多芬才觉察到人们在注视着他,但还是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说:"算账吧,我该付多少钱?"周围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吃什么东西,只顾自己去敲打了。

  1824年的一天,贝多芬又去指挥他的《第九交响乐》,博得全场一致喝彩,共响起了五次热烈的掌声,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听到,直到一个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时,他才看见全场纷纷起立,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热烈鼓掌。这种狂热的`场面,令贝多芬激动不已。

  贝多芬8岁那年,约翰认为儿子可以为他赚钱了。他在科隆音乐学校大厅,搞了一场钢琴演奏会,标价每人1块金币。为了增加票房价值,调动听众的好奇心理,他故意在广告上把贝多芬说成6岁,以达到神童演奏的效果,1778年3月26日的科隆报纸上赫然刊登着"6岁儿童音乐演奏会"的消息。这次演奏还算成功,从此他不断地带着贝多芬四处旅行演出。贝多芬上了小学之后,稍稍摆脱了父亲的控制,在学校里他才有点自由的时间。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8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

  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

  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贝多芬一生洁身自爱,他认为莫扎特写《唐璜》(Don Giovanni)实在是有玷污其形象。贝多芬称莫扎特的断奏风格为指尖上的舞蹈。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9

  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氛围最浓的城市。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贵跟时兴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常常处在贵族及领有各种头衔人物的包抄之中,可他老是高昂扬起他那狮子般粗暴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

  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这多少个不是别人,正是侵犯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公爵为了取悦这几位来宾,便十分客气地要求贝多芬为客人们吹奏一曲。但贝多芬决然毅然地谢绝了。当公爵由恳求转为请求的时候,贝多芬恼怒到了极点。他一声不响,猛地推开客厅的门,在滂沱大雨中愤然离去。

  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了个破碎,并写了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因为偶尔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整是靠我本人。公爵当初有的是,未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正如贝多芬所言,因为偶尔的出生,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过无数的公爵。然而,历史最公平,时间最无情,当这些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时,贝多芬却不从人们的记忆中消散。贝多芬没有高尚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恰是它们,为贝多芬博得了无尚的声誉。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10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11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一晃几年过去了,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12

  贝多芬只有一个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维也那,趋炎附势的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贝多芬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全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结果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鼓掌次数多达五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13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 ”“不! 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14

  1770年一个寒冬的午夜,生活在莱茵街波恩巷的贝多芬家依然灯火通明。一位面色苍白的少妇正躺在小阁楼里的一张床上精疲力竭地喘息着,淌满汗水的面颊上浮现出极其痛苦的神情。4个小时过去了,她孕育的那个小生命还是迟迟不肯来到人世,又熬过了艰难的一个小时,突然,一个婴儿强有力的哭声划破了寂静的黑夜,一个小生命诞生了!这就是与祖父同名的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个世界级的音乐大师。

  贝多芬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一位远近驰名的高音歌手,后来当上了俸禄非常优厚的宫廷乐师。与此同时,他还担任家庭教师,为波恩城里的一些富家子弟教授唱歌和钢琴

  后来,他和一位正在孀居的年轻妇女玛丽娅.玛格达蕾娜.克维利希结了婚。

  婚后,约翰嗜酒如命,常彻夜不归,可是小贝多芬的出世却给约翰一家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沉浸在为人父母喜悦之中的约翰夫妇不禁端详起儿子的小模样来。只见他们的儿子生得结结实实,高高的额头闪着智慧的光泽,乌黑的头发异常浓密。两只灰蓝色的大眼睛里闪着非凡的光彩。约翰越看越感到惊讶,他禁不住对妻子说,这孩子相貌不凡,将来长大了,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

  约翰一边预言着儿子的未来,一边对妻子说,他再也不喝酒了,他要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好父亲。

  听着丈夫这近乎恳求的话语,玛丽娅感动地点了点头,心中默默祈祷他这回是真的能改酗酒的恶习。

  早晨耀眼的阳光照在这座白雪皑皑的波恩城,也照在了这座刚刚诞生了新生命的小阁楼,并为它带来了融融暖意。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约翰夫妻的谈话,约翰连忙打开门,进来的是他的父亲--宫廷乐队的指挥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先生。这位身材不算太高,但体格健壮,有着一双充满生气的眼睛的老艺术家,在莱茵街乃至波恩城都十分受人尊敬。

  听说自己得了个大胖孙子,一大早,路德维希便兴冲冲地来到了儿子的家。

  约翰把父亲领到了摇篮旁,老路德维希终于看见了躺在里面的孙子。只见他红润的小指头在微微地颤动着,小嘴在慢慢地蠕动着。望着睡梦中的小孙子,老路德维希不禁喜形于色,久久地望着这个婴孩,舍不得离开摇篮边。

  他这会儿兴奋得舞动双臂,这股劲儿比指挥了一首振奋人心的乐曲更让他激动。

  时光荏苒,半年过去了。波恩终于熬过了漫长的严冬,生机盎然的春天再次降临人间。

  小草探出头来,枝叶悄悄地舒展开来,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布谷鸟在毛樟树枝头飞来飞去,用它那圆润、甜蜜、动人心弦的鸣叫来抒发自己愉悦的心情。然而,约翰一家并不是由于春天的来到唤醒了对生活的希望;而是由于小贝多芬的出世。

  约翰从此戒酒了,因为做了父亲后,他感到身上有一种神圣的家庭义务,作为宫廷乐队的乐师和波恩城里非常出色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演出十分频繁,但他注重从小培养儿子的乐感。

  贝多芬的祖父是宫廷乐队的指挥,小贝多芬从小就立志要像祖父那样成为音乐家,但是祖父的逝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命运。

  1774年4月7日,贝多芬的弟弟卡斯帕.安东.卡尔.贝多芬出生了。多了一个弟弟,贝多芬感到家里热闹多了。

  小贝多芬才只有5岁,却经常遭到父亲的鞭打,父亲总是非常严厉地逼迫他苦练钢琴。

  其实,就在贝多芬睁大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环视面前的世界之时,一个响亮的名字已经传遍了整个欧洲,他就是非凡的音乐"神童"莫扎特。这位比贝多芬仅仅大14岁的神童,5岁就能作曲,6岁时便以其出色的钢琴演奏令慕尼黑和维也纳的皇亲国戚们目瞪口呆。此时,这位天之骄子正在他父亲列奥波德.莫扎特的带领下,巡回演出,不仅赢得了鲜花和掌声,而且还赚得了可观的钞票。

  在约翰心中,贝多芬的未来就应该像莫扎特那样。他希望儿子来继承家族的事业与荣誉,更期盼儿子能一举成名,改变家里较为困窘的处境

  为了让儿子能成为名扬四海的音乐大师,约翰还真是费了不少心血。早在儿子蹒跚学步时,约翰就经常把他抱在膝头,让他用纤细的小手指在钢琴上学弹一些简单的旋律。不久之后,在约翰的督促下,小贝多芬又开始学拉小提琴和弹钢琴。

  父亲望子成龙,这可累坏了小贝多芬。每天他都要和父亲走过半个波恩城,到父亲的酒友家里去,因为这位先生家里有一架音调很准的钢琴 小贝多芬继承了他祖父与父亲两代的音乐血统,非常喜爱音乐。

  他父亲有时在家里弹着钢琴,唱着歌的时候,此时不管他在做什么,都会放下来飞奔过去听父亲弹琴和唱歌。

  尽管小贝多芬还只是5岁的孩子,可是却表现出一副认真的神情。

  可是自从他开始学习钢琴起,只要是约翰在家的时候,他就连1分钟的空儿也没有了。

  只要稍微弹错了一点,或者累得想打瞌睡的时候,约翰就毫不宽容地举起鞭子来,痛打儿子一顿。

  每天的练习,并不是一个钟头或两个钟头而已,有时甚至持续一整夜。

  尽管小贝多芬十分喜欢音乐,可还是忍受不了他父亲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方法,有时就哭着反抗。

  经他妈妈一番柔声细语地安慰,小贝多芬往往一面哭,一面点着头,又坐到钢琴旁边去继续练习。

  和同时代地位相当的其他男孩相比,贝多芬所受的早期教育算不上好,但也不算太差。

  这要归功于约翰的努力。同时,历史应当原谅约翰的某些短处,因为不管怎么说,当潜藏在儿子身上的天资一显露,他便早早觉察到了。他竭尽自己的全力,严格地向小贝多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

  为了更好地培养小贝多芬,约翰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为儿子选购了一架钢琴。当这部昂贵高级的乐器被人抬进家里的时候,玛丽娅和儿子小贝多芬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的确,在当时,波恩城里能够买得起钢琴的人家,是屈指可数的。然而,为了儿子的未来,约翰几乎是倾家荡产买下了这架钢琴,这对一个俸禄一般的宫廷歌手来说,实属不易。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小贝多芬好像懂事了许多,每天都要坐在椅子上,在约翰的指导下练琴,年复一年。

  1776年10月1日,贝多芬的二弟尼古拉斯.约翰.贝多芬出生了。也就在这一年,贝多芬上学了。他非常喜欢学校开设的功课:音乐、拉丁文、算术......尤其是音乐课,勤奋的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天赋和才华,引发了音乐老师的好奇与偏爱。

  在父亲严格的训练下,贝多芬的演奏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一些难度较高的古典曲谱,他不仅能弹得流畅自如,而且还能弹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童年的生活对贝多芬来说,显得欢乐不足而沉重有余。这种有些扭曲的家庭教育,又养成了他早熟、爱捉弄人和孤僻的古怪性格。

  童年的贝多芬,除了祖父之外,还很喜欢妈妈。

  妈妈的温柔与呵护是小贝多芬生活中的一缕阳光,照亮了因父亲苛刻教育而变得有些冰冷的心,使小贝多芬拥有了不少的欢乐。

  玛丽娅也非常喜欢这个聪明而有些孤僻的孩子。丈夫的冷漠,生活的困苦,日常家务的劳累让她感到压力重重,不堪重负。有了小贝多芬的陪伴,玛丽娅才意识到生活并非对她太过残酷。可以说,儿子的成长与进步是玛丽娅的惟一慰藉。

  大自然是小贝多芬的至爱,他常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到森林里玩,寻找森林的居民--松鼠、野兔和小鸟。

  小贝多芬也常常和妈妈一起散步,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一天傍晚,母子俩手牵着手,漫步在莱茵河畔。落日的余晖撒满了水面,使莱茵河水也染上了一层金色。望着一艘艘远去的轮船,小贝多芬想如果有一天也能够登上那样的大船,到远方的城市里去开演奏会,那就再好不过了!

  那远方的都市--维也纳!音乐之都维也纳!

  这孩子的神情,也立刻兴奋起来。

  一个非常新鲜幽丽的清晨,阳光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色,空气是清冷而甜蜜的。波恩巷里此刻正弥漫着一股潮乎乎的水气,树影子渐渐淡了,星斗渐渐少了,天空也显得逐渐升高了。

  约翰告诉小贝多芬,选帝侯王爷星期天想听一场戏,他在剧中演一个主要角色,如果小贝多芬好好练琴,就让妈妈带着他去听。

  孩子听到这些话,以为自己听错了。不过,他的兴奋情绪实在无法掩饰。去选帝侯宫廷听戏!终于得到了这样的机会!小贝多芬不禁手舞足蹈起来。他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

  约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小贝多芬见到了大剧院金碧辉煌的大厅,见到了一排排红色天鹅绒椅子,见到了贵族老爷和梳妆打扮得让人惊讶的贵妇们,尤其是,他头一次听到了一支完整的乐队奏出的音响,神奇的乐音。他看见父亲在台上做着夸张的动作,唱着悦耳动听的歌儿。

  这天晚上,他上床睡觉的时候,脑子里还是一片喝彩声。睡着以后,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穿号衣的人,舞着手中的指挥棒,似乎把自然界的所有元素都释放出来,似乎内心所有的热情都喷涌出来。

  童年的贝多芬,尽管有些忧郁,但他那纯真、顽皮的天性并没有因此而被埋没。他立志长大后去音乐之都维也纳闯荡。

  大自然是美的,小贝多芬的心灵在大自然中受到了一种纯洁的洗练。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是优美的乐章,与大自然的接触陶冶了小贝多芬的情趣,润泽了他的心灵,在未来的艺术生涯中,他将这些天籁之音,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上学了。他非常喜欢学校开设的功课:音乐、拉丁文、算术......尤其是音乐课,勤奋的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天赋和才华,引发了音乐老师的好奇与偏爱。

  在父亲严格的训练下,贝多芬的演奏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一些难度较高的古典曲谱,他不仅能弹得流畅自如,而且还能弹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童年的生活对贝多芬来说,显得欢乐不足而沉重有余。这种有些扭曲的家庭教育,又养成了他早熟、爱捉弄人和孤僻的古怪性格。

  童年的贝多芬,除了祖父之外,还很喜欢妈妈。

  妈妈的温柔与呵护是小贝多芬生活中的一缕阳光,照亮了因父亲苛刻教育而变得有些冰冷的心,使小贝多芬拥有了不少的欢乐。

  玛丽娅也非常喜欢这个聪明而有些孤僻的孩子。丈夫的冷漠,生活的困苦,日常家务的劳累让她感到压力重重,不堪重负。有了小贝多芬的陪伴,玛丽娅才意识到生活并非对她太过残酷。可以说,儿子的成长与进步是玛丽娅的惟一慰藉。

  大自然是小贝多芬的至爱,他常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到森林里玩,寻找森林的居民--松鼠、野兔和小鸟。

  小贝多芬也常常和妈妈一起散步,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一天傍晚,母子俩手牵着手,漫步在莱茵河畔。落日的余晖撒满了水面,使莱茵河水也染上了一层金色。望着一艘艘远去的轮船,小贝多芬想如果有一天也能够登上那样的大船,到远方的城市里去开演奏会,那就再好不过了!

  那远方的都市--维也纳!音乐之都维也纳!

  这孩子的神情,也立刻兴奋起来。

  一个非常新鲜幽丽的清晨,阳光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色,空气是清冷而甜蜜的。波恩巷里此刻正弥漫着一股潮乎乎的水气,树影子渐渐淡了,星斗渐渐少了,天空也显得逐渐升高了。

  约翰告诉小贝多芬,选帝侯王爷星期天想听一场戏,他在剧中演一个主要角色,如果小贝多芬好好练琴,就让妈妈带着他去听。

  孩子听到这些话,以为自己听错了。不过,他的兴奋情绪实在无法掩饰。去选帝侯宫廷听戏!终于得到了这样的机会!小贝多芬不禁手舞足蹈起来。他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

  约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小贝多芬见到了大剧院金碧辉煌的大厅,见到了一排排红色天鹅绒椅子,见到了贵族老爷和梳妆打扮得让人惊讶的贵妇们,尤其是,他头一次听到了一支完整的乐队奏出的音响,神奇的乐音。他看见父亲在台上做着夸张的动作,唱着悦耳动听的歌儿。

  这天晚上,他上床睡觉的时候,脑子里还是一片喝彩声。睡着以后,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穿号衣的人,舞着手中的指挥棒,似乎把自然界的所有元素都释放出来,似乎内心所有的热情都喷涌出来。

  童年的贝多芬,尽管有些忧郁,但他那纯真、顽皮的天性并没有因此而被埋没。他立志长大后去音乐之都维也纳闯荡。

关于贝多芬的故事15

  不是艺术史家把贝多芬命名为“乐圣”而让世人记住了他,而是他的音乐作品被世人反复欣赏使贝多芬成为了“乐圣”。贝多芬已经离世180年,是什么样的情感力量牵引着后人在他的音乐世界流连忘返?是什么样的音乐要素制造的情感漩涡左右着千百万乐迷在他的声音海洋上颠连沉浮?

  最能引发世人精神共振的,可能正是贝多芬的生命历程和他的音乐作品所呈现的“受难―抗争―复活”的情感节奏和精神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贝多芬可能是最有“乐感”的文化巨人。

  命运常常布下苦难的天罗地网来考验那些成就伟大事业的人,贝多芬的生活轨迹似乎注定是百折千回的不断挣扎。贝多芬出身平民之家,酗酒成性的父亲用暴力驱使4岁的他开始修习音乐;他11岁起就辍学,13岁谋到大风琴演奏者的职位帮助父亲养家糊口,成为一名音乐“童工”;17岁那年,他失去了关爱自己的慈母,可谓少年失怙。

  他一生无数次恋爱却总是无功而返,一直未能过上他所渴求的婚姻生活;他终生辛勤工作,却常常陷于贫困境地。在生命的晚年,贝多芬更是承受了太多的不幸:亲人和挚友相继离世,让他饱尝孤单的滋味;弟弟死后为争夺侄儿的抚养权,与弟媳旷日持久的官司使他心力憔悴;嗜赌成性的侄儿甚至以开枪自杀来回报伯父对他的厚爱,令贝多芬悲伤不已;就在去世前的12天,贫病交加的贝多芬还给朋友写信,恳求神明免除他生活的窘迫。

  对于音乐家贝多芬来说,失聪才是命运女神送给他的最残酷的礼物。从26岁开始,贝多芬逐渐失去听力。倘若他从事的是其他职业,耳聋也许不会太影响他的生活和工作,但是贝多芬是凭着听觉来创作的音乐家,耳聋至少给他带去三重巨大的打击:耳朵日夜轰隆作响使他饱受生理的折磨;失去辨析音律的能力对他的职业生涯造成可怕的影响。

  残疾更让他走向自卑和自闭的心理困局,他甚至认为自己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1902年,在失聪痛苦的煎熬中贝多芬产生了自杀的念想,他写下了留给弟弟们的遗书。是音乐艺术让贝多芬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他不断劝慰着自己:“啊!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他呐喊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噢!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贝多芬把自己这份在苦难中获得新生的体验,灌注进随后着手创作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中。交响曲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以飞扬激越的节奏塑造受难和反抗的英雄形象,力敌千钧、气贯长虹;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英雄死了,在悲叹和沉思中人们抬着他的灵柩缓缓前行;第三乐章“诙谐曲”充满悠闲自在的情调,为第四乐章英雄的复活和民众的狂欢作铺垫;第四乐章为“终曲”,它发展了贝多芬1800年的舞曲《普罗米修斯的创造者》中已经动用的旋律。

  在这部交响曲里,贝多芬为他所礼赞的英雄找到了希腊神话的“原型”。作品歌颂的英雄不是拿破仑(很多人以为是这样),而是一切承受苦难、超越苦难而终获新生的英雄。通过创作《第三交响曲》,贝多芬本人走出死神的诱惑陷阱,有如凤凰涅磐般奇迹地“复活”了,因此,傅雷认为《第三交响曲》“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贝多芬自己”。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以及另外许多音乐作品也重现着“受难―复活”的基督教母题,从他的受难英雄音乐群像那里,人们依稀看到了耶稣悬垂于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的身影。与年轻时代有所不同,深处不幸中的晚年贝多芬更为

  贝多芬晚年拖着老病身躯,耗时4年于1824年完成了《D大调庄严弥撒曲》的创作,他在谈到这部作品时曾说过:“我的目标是不仅在演唱者中,而且在聆听者中唤醒和永久地浇灌宗教的情感。”《D大调庄严弥撒曲》抒写着人们内心深处对神明的祈求、呼告和赞美,成为贝多芬作品中最具有宗教力量的作品之一。

  《第九交响曲》(合唱)的创作经历了更为漫长的7年,它同样完成于1824年,贝多芬是在自己崇敬的诗人席勒之《欢乐颂》的启示下写就这部不朽之作的。贝多芬在第一乐章里讴歌着人们历经千难万阻仍不断抗争的伟岸精神,经由发扬踔厉的第二乐章,充满抒情沉思品格的第三乐章,通向第四乐章对全体民众参与的盛大狂欢节场面的描写:“欢乐啊,美丽的神的火花,/ 极乐世界的仙女。/ 天女啊,我们如醉如狂,/ 踏进你神圣的天府。/ 为时尚无情分割的一切,/你的魔力又把它们重新连接;/ 只要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 那里的人们都结成兄弟。”这部交响曲构思宏阔、气势磅礴,堪称是关于人类的起源、演进、发展直至战胜一切苦难,建成自由、欢乐、美好世界的狂欢史诗。这是对贝多芬1812年创作的《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两部狂欢节颂歌的推进,它洋溢着古希腊的酒神精神。

  虽然经历了不同时期乐风的变化,但是贝多芬的多数音乐作品都纵贯着统一的意旨:在苦难中不懈地抗争和追求,获得身心的自由和解放。如同他的音乐作品一样,贝多芬本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感动着两百多年来亿万民众的心灵。贝多芬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绝不仅仅来自于他在近代音乐史上非凡的创造性和影响力,更重要的在于他是近代文明的“范式”性人物,他的音乐和他的人生呈现出了“苦难―挣扎―新生”的人类文明永恒精神结构。如果说古希腊神话中那位反抗天神的意志,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天谴的普罗米修斯是人类文明原初时代英雄的“原型”,那么贝多芬可谓是近代人类生命意志最有启示意味的文化强者。

  历史上有各式各样的强者:有人恃强力创造丰功而青史留名,有人借时势成就大业而显赫一时,有人凭着天赋、智慧给人类带来丰厚的思想而百世流芳。贝多芬是别一种类型的强者,他虽然“不能征服王国像拿破仑”,但是他可以“征服心灵、感觉和情操”(傅雷语)。

  对此,罗曼罗兰有很独到的阐释:“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者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而纯洁的贝多芬”。

  径直地说,贝多芬的伟大来自他的精神感召力,他是一个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贝多芬的故事】

免责声明:比特网作为开放的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我们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85592653@qq.com。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

相关资讯

Close
Clos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