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多少字道德经有多少字(道德经必背50句)
作者:莫金君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留下的哲学著作,也称五千字,因为它总共有五千一百六十二个字。《道德经》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常被古代帝王视为“内圣外王”之学,故又有万经之王之称。因此,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之外被翻译成外文出版最多的文化巨著。我们应该读读《道德经》,它是我们祖先思想的精华。正如鲁迅所说,“不读《道德经》,就不知道中国的文化和人生的真谛!”
而《道德经》由81章组成,含义深刻,很多人没有耐心或者根本看不懂。其实想要理解《道德经》,只需要理解这四个字就可以了。因为老子的《道德经》一共有5162个字,但是思想的精髓就集中在这四个字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安静;
与孔子不同,老子热衷于出世,喜欢远离尘世的喧嚣,鄙薄名利,更喜欢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中寻求“道”的真谛。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说,“人治地,地治天,天治道,道治自然”。
老子内心宁静,淡泊他的智慧和宁静,已经了解了很多道的真谛,并告诉人们要保持“宁静”的原则。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宁守中道,不可多言”,意思是人话多了,往往会自寻烦恼。还不如保持沉默,把他们的话记在心里。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空是极;保持安静。所有的事情都一起做了,我又能看见了”,意思是:我们要尽量把内心的虚静做到极致,让生活安静不变。万物一起茁壮成长,所以我可以审视它往复运动的原因。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君子在其厚位,不在其薄位;其实“不要活在中国”的意思是:君子坦荡荡,不流于浅薄;简单一点,不要活在虚荣里。他老人家谆谆告诫大家,要放弃肤浅,而要朴实,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冷静和踏实。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说,“静胜于狂,寒胜于热,静为天下之治”,意思是说只有静胜于扰,寒胜于热,静才能治天下。
人的心里有两种毒,阳毒是愤怒,邪毒是欲望。你要修身养性,要治心,就要先把这两种毒除掉,才能回归内心的平静,才能“静而明慧,悟而静而正”。正如《易经》所说:“君子惩恶扬善”,这样才能积德加持。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仍然告诉每个人要安静和谦虚,因为聪明的人不多说话,他们是愚蠢的,但那些到处说话的人不是真正的聪明人。
读完《易经》,会发现里面的很多道理和《道德经》是相通的。比如《易经》里说,“福报自有福报。”什么是幸运的人?易经继续解释道:“对一个好人来说,话很少,但对一个狂躁的人来说,话很多”。可见聪明睿智的人往往话不多;不耐烦的人往往话很多。
所以《道德经》和《易经》都告诉大家一个道理:静下心来,做一条潜龙,才是唯一的得福之道。就像鬼谷子先生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02,软;
道家讲究“以柔制强”、“以弱制强”、“以四换二”,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了很多关于“柔”的内容。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说“世界是软的,世界是强的”,意思是世界上最弱的东西跃过最硬的东西。
他还认为,无形的力量可以毫无缝隙地穿透事物,这被称为“大象隐形”。越大的东西,看起来越不显眼或看不见。就像这水和风,它们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但也能冲破最坚硬的物体。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人生而弱,死而强。草木的生命是柔软而脆弱的,但它的死亡却是枯萎的。所以,强者死,弱者活。”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变得僵硬了。植被生长时柔软脆弱,死亡时却变得坚硬枯萎。
老子认为,强的东西属于死的范畴,弱的东西属于长的范畴。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自己弱小而自卑,要积极乐观,努力奋斗。因为强者永远在下位,弱者在上位。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天下不弱于水,但不能胜于强。”也就是说,天下没有比水弱的,但也没有比水更好的。
老子的自然法则是:弱胜强,柔胜强。如果我们能尽早知道它,我们也能尽早知道它,这将使我们受益匪浅。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说“知男,守女,为天下之流”,意思是:知什么是男强,而守女柔之位,愿为天下之流。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人生低谷时看到老子的话,才意识到自己改变了以前强势的生活方式,收获良多。他在家书中说:“近来可见天地之道,刚柔并济,不可偏废。太软就弱,太硬就坏。”
为了缓和与同事的关系,曾国藩还主动请左写了一副对联“敬胜而惰,义为欲;知男,守女”,在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要“刚柔并济”,最后他靠这个方法成功了。所以,我们也有必要结合生活实际,好好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柔”字!
03.没有争议;
斗争与无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奋斗是自然之道,无为可以清静,可以有福。这些思想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特别是“无可争辩”这个词在《道德经》中出现了八次,分布在七章中,其中第八章出现了两次。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中说“不尚贤,民不争”,即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就会导致人们不互相竞争;不珍惜稀世财物,引导老百姓不偷盗;不表现出足以引起贪婪的东西,就不会迷惑人心。明朝君主如果按照“无为”和“不争”的原则行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自然太平。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水善万物,而无争。”他相信最好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润泽万物而不与之竞争,停留在没有人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人们也应该遵循水的谦逊和不争的性格。俗话说“水低海高,人低为王”!
老子在第八章最后一句也强调:“夫不可辩,故无特殊”,即因智者所为,有无可争辩之德,故无过失,故无责备。
做人难,无过为功,无怨为德。你做得越多,你犯的错误就越多。但不是不作为,而是要抓住机遇,多做有益的工作,就像老子说的“善有善报”!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里说“夫不能与之争,故天下不能与之争”,就是因为他不与人争,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他争。
为什么这么说?老子解释:不夸自己,可以秀出来。自以为是,反能量不清;不夸,可得功劳;不自持,所以能长久。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说“因为没有争,所以天下不能与之争”,也就是因为没有与民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你争。
这是老子的大道,不与来自自然的任何论点相抗衡。他发现,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居于低处,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所以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自然运行,它们能长久存在。
同理,圣人要想领导人民,就必须用言语向人民表示谦卑,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有一个圣人,他有一个很好的谦虚退路,却能在众人中领先。把自己置身事外,却能保全自己的生存。这是白对“无私”的诠释——当你真正无私时,你反而得到最多!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里说“不争是德”,老子认为不与人争是德,也叫用他人之能,而这更符合自然的道理。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说:“天之道,不争而胜”,即自然界的规律是善于不战而胜。要理解这一点,可以结合上面提到的“善如水,万物水利,而不争”的思想和“以柔制强”的思想来认识。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的结尾强调:“圣人之道,为之而战”,告诉大家,圣人的行为准则是不与人争任何东西;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大!圣人谦让,不争名利,可领于众;把自己置身事外,无私付出,却能保全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不争”,本来是对君王的警告,现在看来更适合所有人。因为没有争议,所以是大争议;你不打,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会跟它打。只有灵活运用无可争辩的人生哲学,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笑到最后,收获最多。
辩就是谦,谦卦属于《易经》中的盛世之卦,叫做“谦,君子有端,小人有幸”。而且天、地、鬼、神、人都厌恶“利”而偏爱“谦”,认为“满招伤人,谦益人”。所以不争是天道,能懂的都不是普通人!
结论:
《易经》第一卦《干爻》中,人生分为六个阶段:不用隐龙,见龙在田,终日做,或跳渊,飞龙在天,壮龙有悔;这是一个完整而完美的从弱到强的过程,最后可以从头到尾完成。
我们需要一套理念或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从山谷中的“隐龙不宜用”,到巅峰中的“飞龙在天”,再到“强者龙有悔”。老子的《道德经》是我们成功做事的最佳指导思想。正如清代思想家魏源所说:“老子之书,可以为明道所用,可以为人治病。”
要读老子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你只需要理解上面四个字——静、柔、不争,因为整本书的精髓就集中在这四个字上!如果能深刻理解这四个字,学以致用,一定受益匪浅,胜过十年读书!朋友们,你们怎么看?
关于君主的思考——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一点,天天向上!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请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风险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粉丝群:提供最新热点新闻,空投糖果、红包等福利,微信:juu3644。
相关资讯